这是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号 1997 年 7 月完成上一次自主航行之后配资实盘,时隔 28 年再一次以自身动力驶向大海
据塔斯社 8 月 18 日报道,1144 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号(TARKR)在完成维修和大规模现代化升级后,首次驶离北德文斯克"北方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联合体"船厂码头试航。一位造船业人士向塔斯社透露了这一消息,"该舰已经出海进行工厂海试"。
据造船厂消息人士称,第一阶段测试将在白海进行,预计此次回港之后,下一阶段测试将在巴伦支海持续数月。8 月 12 日,"全俄舰队支援运动"负责人、退役海军上校弗拉基米尔 · 马尔采夫曾向塔斯社表示,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将于 8 月开始试航,,导致外界对此将信将疑。
时光回到 26 年前,1999 年 8 月 14 日,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号因动力系统故障,从摩尔曼斯克军港被拖到北德文斯克等待修理,这一等就是近 10 年;最后干脆借助"北方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联合体"为印度改装"超日王"号航母而建立的"船坑",随着 2008 年年底"超日王"号"出坑",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号于次年正式"入坑",开始卸载核废料、勘察舰体和设备状况等改装前准备。
从"入坑"到"开工",其实又是四五年时光
从 2013 年开始,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号结合大修的现代化升级终于启动,原本舰艏甲板 20 枚 P-700 重型反舰导弹的位置,被 10 套 3S14 通用垂发取代,意味着该舰最多可携带 80 枚"口径"系列反舰 / 陆攻巡航导弹,也可兼容最新的"锆石"高超声速导弹,让 1144 型的"武库舰"之名终于名副其实。
而通过使用射程 200 公里的 48N6E2 拦截弹替代射程 150 公里的 48N6E(相当于用 S-300PMU2 替代 S-300PMU1),并增设与 22350 型护卫舰相同的 32 单元"鲁道特"垂发(携带 9M96 系列中远程舰空导弹,或"一坑四"携带 9M100 短程舰空导弹),再加上用 6 套"铠甲 -M "替换"卡什坦",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号的远中近程防空体系,粗看之下堪称俄海军之冠。
红框内是替换 AK-130 的 A-192M 单管 130 毫米主炮,黄框内是右舷的 3 组"铠甲 -M "
但漫长的改装时间和节节攀升的费用,使得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号在升级对于防空作战至关重要的雷达电子设备时,方案相对保守;尽管主桅顶部的对空搜索雷达完成了更新,但它未能如 22350 型那样,拥有以四面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先进综合防空指控系统,仍是不同舰空导弹分别对应不同的跟踪雷达 + 指控设备的模式,其实际防空反导作战效能难免受到影响。
不过对于急需大舰撑门面的俄罗斯海军来说,也顾不得那么多了。2020 年 8 月,"土建工作"大体完成,但舰体表面仍然布满施工管路和脚手架的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号重新下水,此后受俄乌冲突影响,该舰首次重新试航时间从 2023 年拖延到了 2025 年。而在此期间,恰逢 1998 年入列的姊妹舰"彼得大帝"号停航待修(甚至一度传出可能退役),让俄海军迫切希望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号能够尽快投入试航。
本来说改一条船下水 5 年才首次试航是有些丢人,可自从"肯尼迪"号航母 2019 年下水至今未曾开动半步以来,俄罗斯的这种进度也就无所谓了
"一个门,有人当面子,就得有人当里子。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,流了血,里子得收着,收不住,漏到了面子上,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"。对于俄罗斯海军来说,"纳希莫夫海军上将"号这个显而易见的"面子"恢复航行之后,最重要的显然不是让它重新形成战斗力,而是频繁展示这艘此前也只在苏联 / 俄罗斯海军实际服役 9 年的(1988-1997)巨舰新貌,同时研究一下"彼得大帝"号该怎么个修法。
拍摄于 1997 年 1 月 5 日的经典照片——左为"彼得大帝"号,右为"纳西莫夫海军上将"号,远处背景里可见首舰"基洛夫" / "乌沙科夫海军上将"号,码头糟糕的保障条件可见一斑
纵观 4 艘 1144 型核动力巡洋舰舰史,2 号舰"伏龙芝" / "拉扎列夫海军上将"号在太平洋舰队服役,从未有机会与其他 3 舰同框航行过,就已退役解体;首舰"基洛夫" / "乌沙科夫海军上将"号 1990 年因反应堆事故停航后再未出海,也未曾与 3 号舰"加里宁" / "纳西莫夫海军上将"号联袂出征,而今早已是等待拆毁的废弃状态。
因此,凑齐 2 艘 1144 型编队航行——这个本应在苏联时代就实现的场面,现在可谓是最后的决断机会:此前实际没有经历过高强度部署的"纳西莫夫海军上将"号还能使用相当长的时间,即使"彼得大帝"号的修理改装也要再用上十年八年,终归还是等得起的。尽管总有"理中客"的俄罗斯人哀叹,为什么在水面舰队建设仍不宽裕的当下,仍要为这两艘苏联巨兽"浪费国帑"?但可以预见的是配资实盘,它们未来划出的航迹,还是会吸引世界的目光。
牛途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